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
A.工、农、商、学、兵联盟
B.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C.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农联盟
答案:C
2.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一次深刻革命,这是因为它()
A.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B.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C.承认了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D.肯定了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答案:A
3.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革命
B.政治运动
C.改革
D.阶级斗争
答案:B
4.我国现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原因是()
A.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B.贯彻物质利益原则
C.生产力状况
D.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要
答案:A
5.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劳动是()
A.劳动者生活的第一需要
B.劳动者谋生的手段
C.劳动者创造财富的惟一源泉
D.既是劳动者的谋生手段,又是其生活的第一需要。
答案:C
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古今中外知识的总汇
B.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科学哲学的终极真理
答案:C
7.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C.感性直观形式
D.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答案:D
8.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C.一切先后相继现象之间的关系
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
答案:D
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
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答案:B
10.生产力范畴反映了()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生产工具之间的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
答案:C
11.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杰出人物是指()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领导者
C.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D.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
答案:C
12.关于社会发展道路曲折性问题,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人类的探索不可能总是正确无误的
B.社会进步本身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C.社会进步会遇到反动阶级的抵抗与破坏
D.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不确定的
答案:C
13.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党的八大
答案:D
14.1919年五四运动时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为()
A.100万
B.200万
C.500万
D.1000万
答案:B
15.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
A.武装斗争
B.工人斗争
C.农民斗争
D.经济斗争
答案:A
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突出的特点是()
A.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
B.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C.没有固定的正式的组织形式
D.没有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答案:C
17.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处理党内斗争的基本方法是()
A.从严治党
B.走群众路线
C.加强党内民主
D.批评与自我批评
答案:C
18.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A.资本主义体系
B.民主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答案:C
19.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
A.周恩来
B.邓小平
C.刘少奇
D.邓子恢
答案:C
20.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
A.十年“文化大革命”
B.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C.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D.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答案:B
2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B.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C.国情与党情的变化
D.中国人民的努力
答案:B
22.邓小平完整地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1992年南方谈话中
答案:A
23.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
A.认清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B.认清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
C.认清上层建筑的性质和状况
D.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历史阶段
答案:B
24.可持续发展强调()
A.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B.经济的发展
C.人口的发展
D.高科技的发展
答案:
2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要使市场()
A.调节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流通
B.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
D.自发地调节社会总量平衡
答案:C
26.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
A.主要基础
B.主要内容
C.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D.性质
答案:B
27.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
A.是完全一致的
B.形式上是统一的
C.本质上是统一的
D.内容上是统一的
答案:D
28.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答案:D
29.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实行三通
B.和平共处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
答案:B
30.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知识分子
B.共产党
C.农民
D.解放军
答案:D
31.真理是指()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
B.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
C.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D.先进阶级的进步观点
答案:D
32.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生产力高度发达
答案:A
33.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
A.1979年
B.1982年
C.1984年
D.1985年
答案:A
34.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
A.工人阶级
B.知识分子
C.农民革命
D.资产阶级
答案:D
35.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的主要矛盾仍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民主主义之间的矛盾
答案:D
36~40为时事政治题(略)
二、辨析题:41~4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4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答案:错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村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了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不是简单的农民战争,而是在无产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下的人民革命斗争。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不可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42.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答案:错误。
不能笼统地说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从古到今,哲学流派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有辩证法,也有形而上学。因此,对不同哲学的性质要作具体分析,不能都笼统地说成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正确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统一,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哲学,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歪曲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简答题:43~45小题。每小题l0分,共30分。
43.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答案:(1)二者的含义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认识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前提,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反映发生;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
(2)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把认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作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以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3)二者的认识路线不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4)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者分歧的根源和焦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44.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必然性。
答案:(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2)它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内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3)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
(4)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社会。
45.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是什么?
答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智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目的和归宿,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程中。
四、论述题:46小题,20分。
46.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答案:(1)它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思想,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需要“经常自己批判自己”,也就是要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
(2)它是由中国国情和党本身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旧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要成分、封建主义影响较深的国家,农民、小资产阶级人数众多。国民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党内农民、小资产阶级成分比重较大,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因此,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要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和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
(3)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存在深刻地反映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政治上容易“左”右摇摆,走极端,在组织上表现为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在作风上常常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要克服这些错误,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和侵袭。
(4)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必须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以保证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声明:
(一)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站在文章内容来源出处标注为其他平台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对内容、版权等问题存在异议请与本站联系,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解决。
相关推荐
2022年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人高考高升专(950004)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明细
09-222022年10月四川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前提分卷多选题
10-10宁夏大学成人高考2017级函授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
10-12上海交通大学2018-2019第二学期(缓考)考试通知
10-122022年四川成人高考高起点《英语》重点复习资料(9)
10-132022年四川成人高考高起点英语复习之常用词组(3)
10-182022年四川成人高考教材明细
10-20四川成人高考申请学士学位条件
11-0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2级成教新生完善个人信息的通知
11-03安顺学院成人教育2022年开学通知
11-03